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近日共同举办“新视野、新路径:构建中国特色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学术对话会。此次学术会议是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科研机构与 《中国社会科学》首次共同主办的,关于构建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展开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利民常务副总编在会上发表讲话,他认为,相比于文史哲、政经法,新闻传播学作为新兴学科,具有广阔的学术空间与发展潜力,是《中国社会科学》近年来最为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作为传播学唯一一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学科内部有引领性地位。本次对话会议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参会论文代表了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期待双方以本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推动高质量的成果产出,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播研究。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教授之后则发表讲话,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传播学界继续深耕细作,取得一批高质量的成果。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已经从模仿、跟跑、学习,到可以和国际学界对话的阶段。当前,我们进入了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新时代,具备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机遇。
与会的各位学者就构建中国特色传播学学术话语体系这一核心议题各抒己见。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教授认为,以往讨论中国传播本土化的研究中,以名求实,不做辨析,似有一个标准的、空洞的、同质的“传播”模式,事先却又不给“传播”下一个界定,因此,传播研究的本土化,首先要做的是把握“尺度”。从宇宙观进入作为考察传播的基点,比如中国是如何理解人与宇宙的关系,传播在其中处于何种位置,从区分的意义上来考察中国传播的特征,或许能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通道。